2014年1月4日星期六

學習《阿格旺波尊者自傳•奇妙幻化戲論》 12


頂禮依怙主松吉澤仁仁波切!
頂禮大恩上師丹真絨布仁波切!

讓我們共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願上師之智、悲、力融入每一位師兄的心相續!

首先,我們複習昨天學習的要點。
昨天學習的要點有這麼幾個:
1
、心中沒有出離心,那麼我們所造作的善根不會成為脫離輪回的因。
2
、要放下世間八法、生起出離心的話,需要實修四個共同前行。
3、按照傳承要求,我們需要系統聞思實修五加行,在此之前聞思修大圓滿、空性等正行沒有意義。
4、皈依的意義、修法。

關於【沒有出離心、則我們造作的善根不會成為解脫的因】,這個論點極為關鍵、極為關鍵。
認真思維、生起信心、按照這個觀點來抉擇的話,可以讓我們搞清楚很多以前模糊的認識。
其中一個就是,沒有真實的生起出離心,值不值得造作善根。為什麼。
我們絕大部分師兄都實修過百字明,金剛薩埵心咒。
在我們常用的儀軌中,有一段修法頌詞:“黑白業苦煩惱因、病魔罪障諸過染、祈賜清淨無危害”
不少師兄念過就念過了,可能沒有認真看:黑白業苦煩惱因。
白業也是煩惱因。
是不是很驚秫?可是按照教理,那就是的。
不但如此,我們在沒有達到一定標準的時候,力量越大,可能最後死得越慘。
慈誠羅珠堪布說過,一般來說,鬼王、魔王、厲鬼等眾生,普通人做不了。他們力量不夠。只有依供養三寶等造作的因果的力量,才可能做得到。
這就是一個極致的代表
另外,通過供養上師三寶等獲得的白業,享用的時候是很爽的,可是通常我們在權勢滔天、不可一世時,無法駕馭自身的欲望的。那時候造作惡業的能力特別大、手段特別多,所以惡業也非常厲害。
所以我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目的,修法的目的要看清楚,然後尋找符合目標的解脫道,這一點很關鍵。否則容易掉入雖然動機是好的,但是結果差強人意甚至結果不好這個深坑裡面去。
故此:出離心是很重要的。沒有它,善根容易引導我們墮落,有了它,一切善根全部成為解脫的因,這個可以說是太重要的。

本來應該繼續把昨天的內容詳細講一下,但是如此一來正文的學習又過於緩慢。我們慢慢向前走,結合正文、找機會學習其他重要教理、力求理解透徹。

(正文)
另外,《般若攝頌》中雲:‘誰人得慧度,魔障親臨彼。’如其所說,菩薩們在修行之旅中會碰到一些障礙,(具體來講,)有些會遇到,而有些卻不會。
這一段,講“菩薩道一定伴隨著障礙”。沒有順順利利成佛的,沒有。我們一定會經歷:
修法、障礙生起、譴除障礙;重複反復,這樣的過程。
這是比較符合客觀規律的。
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如果發了菩提心的人,遇到什麼事情,不好的逆緣,需要一刹那認識到:哦,該來的來了。
而不是哭天搶地:上師你在哪裡?你都不管弟子……
這個就是上師在管我們,在加持我們。這個就是智慧的信心。
此時的我們需要:桌子一拍,來得好!眾生解脫道上的所有障礙,都由兒子我來譴除!
然後開工修法。這個才是了不起!

(正文)
若修行者既缺乏智慧又不精進,則其本身即是魔業;若只具備精進而缺乏智慧,就會遭受魔障侵害;
若一個修行人既有智慧又具精進力,則任何魔障都無法作害。
不過,行持大乘道的菩薩們不論在菩提道上遭遇到多麼大的艱難險阻,諸佛菩薩都能給予慈悲垂憐與加持,在佛力庇護下,他們面對的困難往往會迎刃而解。
這裡涉及一個問題,什麼叫菩薩?以什麼作為標誌?
如果心中沒有菩提心,叫不叫菩薩?
判斷是不是菩薩,不按照他行持的法來判斷,完全依據他的心來判斷。
如果心中持有:一切眾生的暫時安樂和究竟解脫成佛的重任,我來承擔。這個,那就是菩薩。
如果行持的是大乘的法,但是自己心中想的是:我要解脫、往生淨土,別人暫時不管了。那就不是。
所以,我們需要冷靜客觀觀察自己:
我是否持有菩提心誓言?
我是否願意為了眾生的解脫而唯一奉獻、努力奮鬥?
如果有,那麼就是可喜可賀。如果沒有,那麼就是“未入大乘”,請繼續加油。
如果心中很自然有,不造作的有,那麼就會生起菩提心。
自然生起、毫無造作的菩提心,那麼這個就是進入大乘五道之“資糧道”。此時,確確實實,就是菩薩,你所行持的道,就是大乘的道。你就是諸佛的兒子。真是佛子。
否則,請繼續加油。
所以,符合這個條件的菩薩們,龍多活佛說:
【不過,行持大乘道的菩薩們不論在菩提道上遭遇到多麼大的艱難險阻,諸佛菩薩都能給予慈悲垂憐與加持,在佛力庇護下,他們面對的困難往往會迎刃而解。】
這個,就是極為根本的祈請諸佛三根本總集的上師加持:
生死有畏,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何所依?當依如來功德之力;
欲依如來功德之力,當何所住?當住度脫一切眾生
——維摩經。

故此,我們需要讓自己行持大乘的道,然後一心一意祈禱上師加持,將所有一切順緣、違緣全部轉為道用。如此,則一切魔障皆為成佛助緣。

(正文)
《般若攝頌》雲:‘多子之母患病時,諸子牽心悉顧彼,如是十方諸佛尊,關注慧母亦如是。’所以說,即便已具足了圓滿的智慧與精進,然為清除修行之路上的違緣,隨時勿忘皈依三寶依然是非常必要的。
如果皈依誓言極為堅固,則上師三寶的加持真實不虛,一切障礙也會譴除無餘。故此,皈依上師三寶應該【隨時勿忘】。

(正文)
說到隨修道皈依,即是指在修任何法時都必須把它納入皈依的範疇。
正因為如此,剛剛起步的初修者絕不能好高騖遠,而應以前行為修行之道來奠定穩固的基礎。
皈依是否過關,我自己的分別念,三根本會考驗的。過不過關,自己應該很清楚的。
沒有腳踏實地一番功夫,不可能過關的。這個真需要扎實去實修。

(正文)
布多巴格西曾經說過:‘麵糊羹的口味鮮美雖然很重要,但調羹頸部的堅韌程度更重要。’如其所說,初入門者正應該以前行修法將自心調順。”
所以,上師一再強調調順自心、調好自心,就是【以前行修法將自心調順】。
就是聞思、實修四個共同前行;聞思實修五加行。
這樣去修,上師說,就是真正的修行人,外在的那些形式不做也可以的(前提是我們真實去修了)。
如果沒有真實去修,那麼我們顯現為放生、煙供、大禮拜、念經念咒,可是它們是不是解脫道,是不是真實的修法,說不清的。

今天暫時學習到這裡。

上師和諸佛菩薩如何回向,我們亦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一切善根,作如何回向:

文殊師利勇猛智 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 隨彼一切常修學
三世諸佛所稱歎 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 為得普賢殊勝行

生生世世遍遇清淨師 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
十地五道功德勝圓滿 祈願金剛持位速證得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