頂禮依怙主松吉澤仁仁波切!
頂禮大恩上師丹真絨布仁波切!
頂禮大恩上師丹真絨布仁波切!
讓我們共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願上師之智、悲、力融入每一位師兄的心相續!
願上師之智、悲、力融入每一位師兄的心相續!
昨天我們根據前幾天的學習內容,學習了“依止上師、隨學上師意趣”的內容。
今天簡單複習一下。
不管是世間法也好,出世間法也好,只要希望事業成就,那麼最正確的方法就是依止一個好的師父,跟著學習。
尤其是出世間法,希望解脫輪回、獲得成就的話,那麼必須依止具德善知識,隨學善知識。
隨學的核心,就是隨學上師善知識的意趣。
那麼,具德上師的意趣是什麼呢?
具德上師的心意,唯一只有慈悲、智慧。
具德上師的心意,唯一只有慈悲、智慧。
儀軌曰:一切心念空性大悲意。
所以,上師的意,唯一就是慈悲智慧,無別的智慧與光明。
我們重點就是修學這個。
那麼上師的身、語是否需要隨學呢?也需要,但是最主要,還是隨學意趣。
那麼上師的身、語是否需要隨學呢?也需要,但是最主要,還是隨學意趣。
只要學到了上師心中的慈悲智慧,那麼一切都不是問題。外在的表現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這個。所以【修法的核心,是改變自己的心相續】,這一點值得再三強調。
前面我們學習,已經到了阿格汪波尊者按照上師要求,修持五加行,一邊修持,一邊祈請上師傳授竅訣、指點修法
本來,由於阿格汪波尊者是真實的成就者再來,所以輕易現前了覺性。他在請問上師時,龍多上師卻予以否認:“我不清楚,也許是阿賴耶識。”
(為什麼呢?)
俗話說:‘非時洩密修法,連狗都不如。’
在尊者沒有系統完成五加行之前,上師為予以認可。直到後來,【後來上師在傳授正行引導中“分辨心與覺性”時才解釋說:“這個覺性呀,在你修前行時就向我問及的像無現定般的境界,其實就是!】
(所以我們後學弟子,需要明確了知這一點,不要一天到晚好高騖遠,口口聲聲:大圓滿、大圓滿。否則,法是大圓滿,人卻是普通人,那麼也沒有意義)
正文:
那個時候,上師根本不給我看有關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。
那個時候,上師根本不給我看有關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。
他不斷讓我繼續修前行。(直到完成系統修法為止)
有一次,上師特意問我:“皈依、發心修完多少遍了?”
“皈依已經念誦了三十萬遍,發心念滿了十萬遍。我把每坐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用於修共同前行,餘下的時間用來修皈依。”我如實回答著上師的提問。
(皈依的修法,是五加行的第一個加行支。尊者每一座,大約2個小時,用三分之二的時間,就是80分鐘,用來修【共同前行】)
這個共同前行,就是四個暇滿難得、壽命無常、因果不虛、輪回過患四個共同前行。
然後,餘下的時間(一座的三分之一——40分鐘),才修皈依。
我們自己是怎麼修皈依的呢?
我在想,可能大多數都是一上座,念珠一捋:“滾秋則明德協雜瓦松……”
走起。是吧
我在想,可能大多數都是一上座,念珠一捋:“滾秋則明德協雜瓦松……”
走起。是吧
直接開始頌詞的正行念誦和計數。
所以,祖師跟我們還是不一樣,人家真是,修持妙法是【鐵錘夯土】——兩個字,扎實!
龍多活佛開示:
他聽後便向我開示道:“發心其實只要念夠三萬遍就可以了[4],最重要的還是要修好共同前行。除了平時必須念誦、修持的四皈依以外,專門誦修的假許承諾皈依[5]到此就可以了。
他聽後便向我開示道:“發心其實只要念夠三萬遍就可以了[4],最重要的還是要修好共同前行。除了平時必須念誦、修持的四皈依以外,專門誦修的假許承諾皈依[5]到此就可以了。
(這個三萬,是祖師的境界,我們不能隨學。其實尊者自己,也是完成了三十萬遍皈依)
後面,上師開示皈依之必要性:
“(為何要皈依呢?因為)能夠解除生死輪回與寂靜涅槃(小乘有餘涅槃)之畏懼的救助者唯有三寶。”
“(為何要皈依呢?因為)能夠解除生死輪回與寂靜涅槃(小乘有餘涅槃)之畏懼的救助者唯有三寶。”
而佛陀恰是無住涅槃的示現者,堪能救度眾生。因此,我等理當以佛陀為導師;
法乃成佛之正因,它涵蓋了滅道二諦,《釋量論》中說“以體證四諦取捨之理,足以印證導師為量士夫”,以此滅道之法為道,並如理修行,即能獲得解脫;
至於僧寶則指的是登地以上的聖者[6],他們按照大悲佛陀的教導切實修行,並已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斷證功德,我們應該以這些聖僧為解脫道上的楷模。
【總而言之,修行人應以佛為導師、法為道路、僧為道友,以此方式來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皈依。】
龍多上師還舉例:【如同有一富裕之商人欲走一條危險道路,但若缺乏熟悉路況之護送者,則此商人將很難順利抵達目的地。】
皈依作為進入佛法的大門,其實我們不少師兄可能不太瞭解的,或者說瞭解不太深刻的。
皈依的對境,就是三寶、以及三寶的總集——第四寶:金剛上師。
在以痛苦和無常為本性的輪回中,唯有他們,才能解脫我們眾生的痛苦無明,安置我們在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——佛陀的果位上。
對於深刻了知這一點的眾生來說,心中生起信心和皈依的欲念,從而引發皈依的行為。
皈依的本體,就是決心。
這種決心是以“唯有上師三寶才是究竟皈依處、才能解脫我和一切眾生的痛苦,從現在開始,我務必牢牢抓緊這個輪回中的解脫機會,真實隨學,無論如何也不反悔”為基礎的。
所以,真心皈依的人,要牢記皈依的學處、斷處,把《前行引導文》中說敘述的【三修、三斷、三同分】背誦下來,時刻自我檢點。
否則,連皈依誓言也不清楚、記不住,這樣不太好。
否則,連皈依誓言也不清楚、記不住,這樣不太好。
那麼,明白了這一點,修持皈依的要點就清楚了。
所以,如果我們坐在坐墊上昏昏沉沉念頌詞,滿了十萬遍,口口聲聲地說:自己皈依修完了。這個沒有什麼很大的意義。
這時候,我們需要一邊念誦頌詞,一邊憶念頌詞的含義,一邊好好作意:三寶總集的上師仁波切啊,從現在開始,弟子我唯一追隨您,唯一修持您。
有任何事情,弟子我既不告訴媽媽,也不彙報給爸爸。弟子一心一意按照您的要求去做!
從今往後,弟子好好修學出離心、菩提心,一定認真牢記戒律和誓言,請上師您、請皈依境壇城中的所有傳承祖師和佛菩薩聖者、諸位空性護法監督!
從今往後,弟子好好修學出離心、菩提心,一定認真牢記戒律和誓言,請上師您、請皈依境壇城中的所有傳承祖師和佛菩薩聖者、諸位空性護法監督!
這樣咬緊牙關、捏緊拳頭,去認認真真念滿十萬遍。
平時,也是按照前行引導文的要求,如理如法去做,養成經常會議自己的誓言的習慣。這個習慣非常非常重要
座上修的還可以,座下也考驗我們的功夫。
不要座上貌似不錯。座下就【人是人、法是法】,人和法分離,那麼就不行。
不要座上貌似不錯。座下就【人是人、法是法】,人和法分離,那麼就不行。
所謂加行,就是【不離開】的意思。
什麼和什麼不離開?
【心與法不離開】。
換一種方式來講:【心與法相融合】
什麼和什麼不離開?
【心與法不離開】。
換一種方式來講:【心與法相融合】
能夠體會到這一點,記住這一點,並且在實際工作和生活當中去身體力行者,是大大的這個:
如此作為者,就是真實在修法,真實跟自己的惡習戰鬥,真的是具足一切善法的修行人。
【今天暫時學習到這裡】
上師和諸佛菩薩如何回向,我們亦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一切善根,作如何回向: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
生生世世遍遇清淨師 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
十地五道功德勝圓滿 祈願金剛持位速證得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