頂禮依怙主松吉澤仁仁波切!
頂禮大恩上師丹真絨布仁波切!
讓我們共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願上師之智、悲、力融入每一位師兄的心相續!
頂禮大恩上師丹真絨布仁波切!
讓我們共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願上師之智、悲、力融入每一位師兄的心相續!
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上師,他聽後就說:“我不清楚,也許是阿賴耶識。”我自己也覺得應該慎重一點,於是就把修前行時觀修的所緣相一一敏銳地觀想出來。結果觀想越是緊密,反而越能坦然進入無念無顯之境界。我又將這種情形告訴給上師,他依舊說:“我不清楚。”
後來上師在傳授正行引導中“分辨心與覺性”時才解釋說:“這個覺性呀,在你修前行時就向我問及的像無現定般的境界,其實就是!當時沒給你加以指明,是因為擔心如此行事會對你不利。俗話說:‘非時洩密修法,連狗都不如。’”
那個時候,上師根本不給我看有關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……他不斷讓我繼續修前行。有一次,上師特意問我:“皈依、發心修完多少遍了?”“皈依已經念誦了三十萬遍,發心念滿了十萬遍。我把每坐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用於修共同前行,餘下的時間用來修皈依。”我如實回答著上師的提問。
他聽後便向我開示道:“發心其實只要念夠三萬遍就可以了(注:這是對上根利智者的方便開許,絕非針對一般修行者而言),最重要的還是要修好共同前行。除了平時必須念誦、修持的四皈依以外,專門誦修的假許承諾皈依(注:指平時口頭上念誦的皈依偈,有僅於口頭上承諾皈依的意思)到此就可以了。
(為何要皈依呢?因為)能夠解除生死輪回與寂靜涅槃(小乘有餘涅槃)之畏懼的救助者唯有三寶。若欲解除他眾墮於輪涅邊際之痛苦,必須自己先已解脫此苦,否則將無法救度他眾。而佛陀恰是無住涅槃的示現者,堪能救度眾生。
因此,我等理當以佛陀為導師;法乃成佛之正因,它涵蓋了滅道二諦,《釋量論》中說“以體證四諦取捨之理,足以印證導師為量士夫”,以此滅道之法為道,並如理修行,即能獲得解脫;
因此,我等理當以佛陀為導師;法乃成佛之正因,它涵蓋了滅道二諦,《釋量論》中說“以體證四諦取捨之理,足以印證導師為量士夫”,以此滅道之法為道,並如理修行,即能獲得解脫;
至於僧寶則指的是登地以上的聖者(注:此處專以大乘觀點而言,小乘觀點與此不同。),他們按照大悲佛陀的教導切實修行,並已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斷證功德,我們應該以這些聖僧為解脫道上的楷模。
總而言之,修行人應以佛為導師、法為道路、僧為道友,以此方式來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皈依。如同有一富裕之商人欲走一條危險道路,但若缺乏熟悉路況之護送者,則此商人將很難順利抵達目的地。
另外,《般若攝頌》中雲:‘誰人得慧度,魔障親臨彼。’如其所說,菩薩們在修行之旅中會碰到一些障礙,(具體來講,)有些會遇到,而有些卻不會。若修行者既缺乏智慧又不精進,則其本身即是魔業;若只具備精進而缺乏智慧,就會遭受魔障侵害;若一個修行人既有智慧又具精進力,則任何魔障都無法作害。
不過,行持大乘道的菩薩們不論在菩提道上遭遇到多麼大的艱難險阻,諸佛菩薩都能給予慈悲垂憐與加持,在佛力庇護下,他們面對的困難往往會迎刃而解。《般若攝頌》雲:‘多子之母患病時,諸子牽心悉顧彼,如是十方諸佛尊,關注慧母亦如是。’
所以說,即便已具足了圓滿的智慧與精進,然為清除修行之路上的違緣,隨時勿忘皈依三寶依然是非常必要的。
說到隨修道皈依,即是指在修任何法時都必須把它納入皈依的範疇。正因為如此,剛剛起步的初修者絕不能好高騖遠,而應以前行為修行之道來奠定穩固的基礎。
布多巴格西曾經說過:‘麵糊羹的口味鮮美雖然很重要,但調羹頸部的堅韌程度更重要。’如其所說,初入門者正應該以前行修法將自心調順。”
上師和諸佛菩薩如何回向,我們亦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一切善根,作如何回向: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
生生世世遍遇清淨師 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
十地五道功德勝圓滿 祈願金剛持位速證得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
生生世世遍遇清淨師 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
十地五道功德勝圓滿 祈願金剛持位速證得
今天有個要點非常重要。就是修法的次第
“剛剛起步的初修者絕不能好高騖遠,而應以前行為修行之道來奠定穩固的基礎。”
“初入門者正應該以前行修法將自心調順。”
“初入門者正應該以前行修法將自心調順。”
本來,阿格汪波尊者已經現前了真實的覺性,但是他沒有以此為榮,跑去祈請上師
上師卻一直說:我不清楚。
予以否認。並且要求尊者按照次第實修
予以否認。並且要求尊者按照次第實修
一直到後來——
【後來上師在傳授正行引導中“分辨心與覺性”時才解釋說:
“這個覺性呀,在你修前行時就向我問及的像無現定般的境界,其實就是!當時沒給你加以指明,是因為擔心如此行事會對你不利。
俗話說:‘非時洩密修法,連狗都不如。’】
【後來上師在傳授正行引導中“分辨心與覺性”時才解釋說:
“這個覺性呀,在你修前行時就向我問及的像無現定般的境界,其實就是!當時沒給你加以指明,是因為擔心如此行事會對你不利。
俗話說:‘非時洩密修法,連狗都不如。’】
而且那時,【上師根本不給我看有關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……他不斷讓我繼續修前行】
由此可以看出,我們修法次第的重要性。
作為對大圓滿隆欽心髓傳承具信心的弟子的我們,一定要隨學祖師們的光榮傳統
作為對大圓滿隆欽心髓傳承具信心的弟子的我們,一定要隨學祖師們的光榮傳統
一步一個腳印,按照上師的要求去實修信心、出離心和菩提心。
落實到具體的次第,就是四個共同的前行和五個不共的加行,一步一步扎實修穩固。
落實到具體的次第,就是四個共同的前行和五個不共的加行,一步一步扎實修穩固。
腳踏實地才是真實的解脫道。
自己都不知道,自己都沒有做到位,卻非常喜歡指點別人,其實這是一種虛偽、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自己都不知道,自己都沒有做到位,卻非常喜歡指點別人,其實這是一種虛偽、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所以,我們如果真的想解脫,需要對自己真實、對自己負責,我們需要真誠的態度。
否則真的很可惜。這麼殊勝的法。
否則真的很可惜。這麼殊勝的法。
感恩上師和傳承祖師們的加持!
據說想要成就的話,需要三種圓滿。
一是傳承加持圓滿。我們傳承的殊勝,不用說。因為已經說過很多了。
二是上師證量圓滿。這個,具緣分和信心的弟子已經了知和堅信,我們上師是真實的慈悲智慧究竟的大成就者。
剩下的,就是“弟子信心圓滿”了。
前面兩個條件,是已經具備的。
我們能不能解脫、能不能往生淨土甚至能不能即身成佛,就看我們自己了。
我們能不能解脫、能不能往生淨土甚至能不能即身成佛,就看我們自己了。
祈願師兄們生起與上師無別的出離心和菩提心,獲得即身的解脫成就!
弟子信心圓滿
前行引導文有下面一段話:
作為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:一、精進大鎧: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;二、智慧極堅:心情不會因為暫時出現的違緣而改變;三、承侍上師:要有赴湯蹈火承侍上師的精神,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為上師辦事;四、依教奉行:上師所說的任何教授,言聽計從,將自己置之度外。這樣的人單單依靠對上師的虔誠敬信必將獲得解脫,如《功德藏》中說:“精進大鎧慧極堅,不惜身命作承侍,謹遵師命不護己,唯以敬信得解脫。”
前行引導文有下面一段話:
作為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:一、精進大鎧: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;二、智慧極堅:心情不會因為暫時出現的違緣而改變;三、承侍上師:要有赴湯蹈火承侍上師的精神,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為上師辦事;四、依教奉行:上師所說的任何教授,言聽計從,將自己置之度外。這樣的人單單依靠對上師的虔誠敬信必將獲得解脫,如《功德藏》中說:“精進大鎧慧極堅,不惜身命作承侍,謹遵師命不護己,唯以敬信得解脫。”
說到隨修道皈依,即是指在修任何法時都必須把它納入皈依的範疇
我們下面學習關於信心的教言
信心如寶輪,晝夜修善道
【上師教言】藏傳佛教裡面,所有的加持都是來自于上師,所以一定要有智慧的信心來依止上師……因此,想得到最殊勝的加持,想修行成就,關鍵就是要生起智慧的信心。
有的人念了幾千萬甚至幾億的心咒,但是對佛菩薩的信心卻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。我覺得培養自己對上師三寶穩固的、智慧的信心比什麼修行都重要。
慈悲心的來源是對上師佛菩薩的穩固信心。所以,好好地訓練和培養自己對佛菩薩的信心,並讓其逐步穩固、增上,然後在此基礎上發慈悲心或觀想等都較容易。
有的人常常說自己菩提心不夠,修行也不好。之所以修行不好,最主要的是對上師三寶沒有太大的信心。如果非常有信心,生起菩提心並不難,心裡也不會有什麼煩惱,所以在沒找到根本上師之前,需要好好地觀察上師。
確定上師之後,上師就是顯宗皈依三寶中的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上師也是密乘皈依境中的上師、本尊、空行,上師也是過去的燃燈佛、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、未來的彌勒佛之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化現。生起對上師這樣的信心後,自然就會生起無偽的菩提心,“貪嗔癡慢疑”在心相續上也會消失。
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信心,一定要細心地多觀察。有些人感覺到上師對自己很好,說話很客氣,或者感覺到了上師的加持力,這些時候就對上師的信心很大,心裡就想著要好好祈禱上師;如果覺得上師對自己不好了,或者自己遇到了困難,就認為沒有得到加持,心裡開始冒出一些不好的念頭,這其實是沒有信心的表現。
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信心,一定要細心地多觀察。有些人感覺到上師對自己很好,說話很客氣,或者感覺到了上師的加持力,這些時候就對上師的信心很大,心裡就想著要好好祈禱上師;如果覺得上師對自己不好了,或者自己遇到了困難,就認為沒有得到加持,心裡開始冒出一些不好的念頭,這其實是沒有信心的表現。
確定上師之後,上師就是顯宗皈依三寶中的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上師也是密乘皈依境中的上師、本尊、空行,上師也是過去的燃燈佛、現在的釋迦牟尼佛、未來的彌勒佛之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化現。生起對上師這樣的信心後,自然就會生起無偽的菩提心,“貪嗔癡慢疑”在心相續上也會消失。
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信心,一定要細心地多觀察。有些人感覺到上師對自己很好,說話很客氣,或者感覺到了上師的加持力,這些時候就對上師的信心很大,心裡就想著要好好祈禱上師;如果覺得上師對自己不好了,或者自己遇到了困難,就認為沒有得到加持,心裡開始冒出一些不好的念頭,這其實是沒有信心的表現。
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信心,一定要細心地多觀察。有些人感覺到上師對自己很好,說話很客氣,或者感覺到了上師的加持力,這些時候就對上師的信心很大,心裡就想著要好好祈禱上師;如果覺得上師對自己不好了,或者自己遇到了困難,就認為沒有得到加持,心裡開始冒出一些不好的念頭,這其實是沒有信心的表現。
在大圓滿的教法下,想即身成就,度化眾生,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,最關鍵在於對上師的信心。如果對上師沒有很大的信心,無論怎麼樣修行都很難成就的,如果真正對上師有信心,覺得上師和佛菩薩一丁點兒差別也沒有,努力與上師相應,生起菩提心是很自然的事情,希望即身成就、證悟解脫,都能達成。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的信心。
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不僅如此,而且現量證悟勝義諦實相也唯一依賴于信心。如佛在經中說:“舍利子,勝義諦唯以信心才能證悟。”
信心猶如種子,它能生長一切善法功德,如果不具備信心,那就如同種子被火燒得一乾二淨一樣。
信心就像寶藏,是無窮無盡功德的源泉;信心就像雙足,能夠踏上解脫勝道;信心又像雙手,能將一切善法攬入自相續。如頌雲:“信財寶藏雙足勝,猶如雙手攝善根。”
雖然三寶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心與加持,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續,唯一還要依賴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。如果自己具有上等的信心與恭敬心,那麼所得到上師三寶的悲憫與加持也是上等的。
只要自己具有勝解信,任何人都會得到佛的悲憫,就像人們通常所說的“自己有勝解信,老婦依靠狗牙得成佛”。
如《功德藏》中說:“精進大鎧慧極堅,不惜身命作承侍,謹遵師命不護己,唯以敬信得解脫。”
《前行備忘錄》在大圓滿宗派裡,將上師看成凡夫班智達或者聖者阿羅漢或者聖者菩薩,或者佛陀化身或者佛陀報身,都是不行的,那要看成是什麼呢?要將上師看作是佛陀法身,如果能夠做到滿懷始終不渝的恭敬信心,虔誠祈禱,那麼不需要依靠他道之緣,而足能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。
【上師教言】什麼是智慧的信心呢?就是無論快樂還是痛苦、順緣還是逆緣、健康還是疾病,一切都是上師的加持,都是上師的悉地。這樣不動搖的穩固的信心,就是智慧的信心。
不要把自己的上師當作一個普通的人,或者普通的眾生一樣,根本上師他不是一個普通人。上師本來就是三寶的總集,上師的身就是僧,上師的語就是法,上師的意就是佛;上師本來就是三根本的總集,身是上師,語是本尊,意是空行。上師本來就是三身佛的總集,身是化身佛,語是報身佛,意是法身佛。上師是過去佛的化身,現在佛的代表,未來佛的源泉。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本上師,本來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有這樣的一個信心。
願佛子們對根本上師具足智慧的信心!